關於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緣起.....
歡迎來到大稻埕國際藝術節。
這裡是連結1920年代與2021年代的時空劇場。
大稻埕的精神就是1920年代精神。
臺灣與世界邁入現代的1920年代,是一個充滿熱情理想的年代。
全世界的知識青年蜂起,爭取自由平等獨立。
彼時的大稻埕,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市街,是台灣的商業與貿易重鎮,也是現代台灣意識的起源地,台灣文化運動的搖籃基地。
1921年10月17日,蔣渭水等先賢在大稻埕創立臺灣文化協會,指出台灣人的天命即是促進人類文明。從此新文化運動蔓延全台灣。
代表著現代台灣意識的各類藝文創作蓬勃盛行。
文學、美術、戲劇、音樂,匯聚於此。以戲劇領域而論,各式藝人聚集在昔日的新舞臺、永樂座、第一劇場,新劇、文明戲、京戲、歌仔戲、布袋戲不間歇地在此上演,讓大稻埕有百戲匯聚的「戲窟」之稱。反映出大稻埕確為現代台灣藝術文化總匯之地。
「大稻埕國際藝術節」由思劇場、Bookstore 1920s、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發起,結合多個深耕大稻埕的在地文化單位,每年整個10月舉辦近百場的藝文展演活動。
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著重在跨時代、跨領域、跨國籍、跨文化甚至跨語言的藝術表演,結合創新實驗表演形式連結在地文化歷史,並使用大稻埕歷史街區建築為演出場地,發展在地創作作品。
每年10月17日當週週末的「1920變裝遊行」為「大稻埕國際藝術節」的重頭戲之一,邀請大家一起打扮成喜愛的1920年代人物,走過當年繁榮的大街小巷,聽聽那些被遺忘的動人故事。遊行中穿插許多精彩表演,彷彿穿越百年,回到1920年,世界的大稻埕!